从译制片导演、剧本翻译及编辑到影视演员、配音演员甚至节目主持人,这么多的形象可以由一个人承担吗?一位美国影视研究者在中国的精彩经历告诉你,可以的!他就是活跃在中国的荧幕前后,热爱中国文化的自由电视制作人Michael Bernard Bueckers。
在前不久举办的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中,他幽默又深刻的发言博得了满堂喝彩。接下来,让我们和译研网共同走近这位多才多艺的制作人,聆听他关于中国影视推广海外的经验分享。
翻译是译制电影的关键
译制影片虽然不像拍摄影片那么复杂,但是语言的转换还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关键点。Michael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向学生们分享了《京华烟云》拍摄初期的趣事,并强调:“翻译要追求背后的深层内涵。”
提到中译英剧本的现状,他说,很多剧本都是中国人翻译的,很难翻译出英国那种本土的腔调,不够地道。要么很官方很书面,要么就是直接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翻译,所以意思虽然没有问题,但是意义不在,没有了所谓的味道。虽然外国人能听得懂,但是会觉得特别奇怪,很不合适。对于不懂中文的配音演员来说,可能就难以把握影片内在的情感表达。
对于观众来说,如果能做到非常地道的翻译,当然能调动观众更多的情绪,他们可能会随着剧情开心或是感动,甚至可能会流泪。但是如果翻译不到位,光看画面他们可能意识不到这个故事在讲什么,更不用说情感表达。也就是说如果能够翻译得非常有味道、非常到位,让演员体会到这个电影中的艺术和情绪,可以让全世界和你一起有笑有哭。如果这个点能被突破,那么双方的市场、受众方面肯定会有提高。
提高语言水平意义重大
剧本作为一剧之“本”,要依照原文原意细致翻译,才能留住原片的神韵。所以需要精通中西方语言的译者去把握。Michael提出,更理想的情况就是有一个中外译者都有的团队,可以很好地贯通中英文,这样就可以非常有效且地道地把剧本翻译出来。现在他们正在想办法找一套程序达到刚才所说的水平。
另外他也谈到了自身体会:“比如我可以直接去看中文的剧本,避免了翻译的隔膜,这就可以很有效地体会和交流。作为演员,演戏的时候可以更好地理解剧本的意思。另外当我们去做翻译和配音工作的时候,能达到更高的中文水平的话,对于工作进度的提高也有很大的意义和帮助。”
让影视成为展示中国形象的窗口
谈起在海外备受好评的中国电影《推拿》,Michael指出:“中国向国外提供的片子大都是古代的武侠片、功夫片,或着是上个世纪的内容,并没有反映现代的中国。我常常在想,海外观众是应该先了解以前的中国,才能全面地了解中国?但还是觉得应该从当下开始,再一点点地拿以前的东西来解释,这样可能会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注意,更好地展示当代中国的形象。”笔者以为,当下中国影视在海外频频亮相,引发不少关注和热议,但国外对中国形象的认知程度仍局限于早期的“武打”“功夫”,这应该与缺乏整体策略与有效传播有关。要想让中国文化形象和品牌真正走出去,打“古装”牌不如打“现代”牌,注入更新鲜的元素和时代气息。
除了要更新理念,更要注重传播手段的选择。现在很多有创意的国内外文化作品开始选择传播迅速、受众广泛、渠道便捷的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手段,目前中国在这一方面还未有较大突破。Michael认为可以抓住这个推动中国影视传播的新机遇。作为一个长期在中国发展的外国人,他时刻关注着中国影视的发展:“现在国内的发展相当地快,就像我们说的从八十年代到现在的变化。但是就像去教育一个人,从三岁进入幼儿园到十八岁高中毕业,也需要十五年的时间,用两个星期把这些知识灌输给他是不可行的。中国影视发展还是需要慢慢来。”
2024-12-24
2024-12-23
2024-12-20
2024-12-19